【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Dì Bù Rónɡ
【别名】解毒子(《唐本草》),地不荣(《滇南本草图说》),地芙蓉(《植物名实图考》),乌龟梢、金丝荷叶(《滇南本草图谱》),地乌龟(《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金线吊乌龟、山乌龟、地胆(《滇南本草》整理本),抱母鸡、一文钱、荷叶暗消、乌龟抱蛋(《云南中草药》),金不换(《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地不容的块根。
【原形态】多年生秃净草质藤本,长达数米。块根盘状,皮层厚、暗灰褐色,表面粗糙,肉黄白色,坚厚,粉质。茎上部缠绕,圆筒形,或略具角棱,红色,密布淡绿色细点;下部多埋地中,木质化,灰褐色,多瘤节。叶革质,盾状着生,近圆形,先端钝圆、微凹,有一小尖突,基部略呈截形,或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淡绿白色;叶柄纤细,红色,长8厘米以上。花单性,异株;花序腋生,由少数小聚伞花序集合而成平顶状伞形花序;花暗紫色,具白粉,细小;雄花萼片5~6,倒卵形,先端尖;花瓣3~5,长不及萼片之半,阔倒楔状圆形;雄蕊合生成盾状,聚药雄蕊,黄色;雌花序外部的花具1倒卵形的萼片及2~3片同色短楔形之花瓣,内部花多数仅具花瓣,心皮单一,柱头5~7裂,基部有1绿色圆形之腺盘。核果圆形,由绿色而红色;种子环状,白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喜生于石灰岩区、篱落间或多石小山及多刺灌木丛中,分布云南及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0.4~0.7%,块根含生物碱2.2%,系地不容碱和16-氧地不容碱。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痰,截疟,止痛。治痈疽肿毒,喉闭,疟疾,胃痛。
①《唐本草》:主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
②《滇南本草》:截疟,吐痰,倒食。
③《南岳总胜集》:取汁同雄黄末调服之,大解蛇毒,以其滓敷伤处。
④《纲目》: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研末2~5分。
【注意】
内服宜慎。
①《滇南本草》:气血虚者禁忌。
②《滇南本草图说》:热毒采其叶贴患处,若服即中其毒,慎之。
【附方】
①治痈疽疔毒发背、无名肿毒,不出头者:地不荣,用鸡蛋清调搽,留顶,一夜即出头。出头后,切勿妄敷。(《滇南本草图说》)
②治热毒攻眼,头痛眉痛,壮热不止:解毒子、木香、川大黄各三分。为末,浆水调膏摊贴,干即易之。(《普济方》)
③治胃痛,气胀腹痛:地不容根研末,每用五分,姜汤送下。(《云南中草药》)
④催吐:地不容根,生用一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⑤治急性肠胃炎:地不容根干粉二至三分,吞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神经衰弱:地不容根一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⑦治疟疾:地不容末五分,开水送服,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胃痛:取地不容块根研粉压片,每片0.3克,每次2~4片,日服3次。48例胃痛患者服后均有止痛效果。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短芯千斤藤,功用与本种相似。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