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D >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崔禹锡《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长沙药解》),菽蘖(《本经疏证》)。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发芽后晒干而成。

【制法】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厘米时,取出摊在筐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稍扁,长0.7~1.2厘米,直径5~7毫米,种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横向皱纹或纵裂,多数破裂,露出黄白色的子叶。子叶两片,肥厚;胚根细长,伸出于种皮之外,长5~10毫米,极弯,淡褐色,硬脆易断。气无,味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色黑褐、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崔禹锡《食经》:味苦,生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②《要药分剂》:入胃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

①《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

②《别录》:五藏(-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润泽皮毛。

③《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

④《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⑤《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散剂。

【注意】《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附方】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

【摘录】《*辞典》

分享到:
上一篇:大独叶草   下一篇:大丁草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