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D > 东北桤木

东北桤木

【拼音名】Dōnɡ Běi Qī Mù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东北桤木的果实或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nus mandshurica(Call.)Hand.-Mazz.[A.fruticosa Rupr.var.mandsurica Cal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剥树皮。秋后采下果序,摘取果实,晒干。

【原形态】落叶小乔木,高可达8m。树皮暗灰色,平滑。枝条灰褐色,无毛;小枝紫褐色,无毛;芽无柄,有3-6枚芽鳞。叶柄长0.5-2cm;叶片宽卵形、卵形或宽椭圆形,长4-10cm,宽2.5-8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或两侧不对称,边缘有细而密的重锯齿或单锯齿,两面几无毛;侧脉7-13对。雄葇荑花序顶生,较长,下垂,雄花与叶同时开放,花丝比花被短,花药黄色;雌葇荑花序3-5簇生于短枝顶端。果序3-5枚呈总状排列,宽卵圆形或近球形;序梗纤细,下垂,长0.5-2.5cm,几无毛;小坚果卵形,长约2mm;膜质翅与果近等宽。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700m的林边、河岸或山坡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化学成份】粘霉-5-烯-3-醇(glutin-5-en-3-ol),α和β-香树酯醇(amyrin),1,7-二苯基-3,5-庚二醇[1,7-diphenyl(heptan-3,5-diol)]。

【性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固涩。主治腹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5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枫柳皮|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Fēnɡ Liǔ Pí

【别名】枫杨皮(《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树皮。全年可采。

【原形态】

枫杨,又名:柜柳(《尔雅》郭璞注),枫柳(《唐本草》),桦柳、鬼柳(《群芳谱》),麻柳(《草木便方》),溪麻柳、大叶柳、水槐树、溪榉、溪杨、燕子树、柳丝子、嵌宝枫、平阳柳、蜈蚣柳、臭树柳、溪口树、枸树、榉仔、元宝树。

落叶乔木,高可达18米。树皮幼时赤褐色,平滑,老则黑灰色起裂;枝有长软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20~30厘米;小叶11~25片,但顶端小叶往往不存在,叶轴有窄翅并被短毛;小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齿,上面绿色、平滑,下面主脉及叶腋有毛。花黄绿色,雌雄同株,葇荑花序;雄花序腋生,数个一簇,生于老枝上;花被苞片状,先端裂成1~4片;雄蕊6~8枚;雌花序生于当年枝的顶端,花柱单一,柱头2裂,于房1室,具1胚珠。坚果,成熟时两侧小苞增大成长圆形或稍窄的翅,果序下垂,长约30厘米,外果皮薄,内果皮坚硬。花期5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溪边、河岸,但较干燥之处亦能生长。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东等地。

【化学成份】树皮含鞣质。

【性味】《唐本草》:辛,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

治龋齿痛,疥癣,汤火伤。

①《唐本草》:主风、龋齿痛。

②《东北药植志》:洗疥疮等皮肤病。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痒,杀虫。加盐可以治癣。

④《四川中药志》:杀虫,解毒。涂汤、火伤及久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绒塞牙缝,煎水含漱或熏洗,或酒精浸搽。

【注意】《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禁口服。

【附方】

①治牙痛:麻柳皮捣绒,塞患处或噙用。(《四川中药志》)

②治疥癣:枫杨皮、黎辣根、羊蹄根。用酒精浸搽。(《湖南药物志》)

③治癞鬁头:枫杨鲜树皮四两、皂荚子二两(捣碎)。水煎,洗患处。(《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烧伤:取枫杨树二层皮2斤,地榆根0.5斤,乌桕根皮0.5斤,加水适量,煎至500毫升,过滤。用药前应清洁创面,除去异物和脓性分泌物,剪除水泡,然后喷上药液。治疗14例,均有一[FS:PAGE]定效果。

【摘录】《*辞典》

分享到:
上一篇:东北延胡索   下一篇:东北蛔蒿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