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江西草药》。
【拼音名】Fēnɡ Hé Lí
【英文名】root of Dentiferous Dendropanax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权威参或变叶树参的根、茎或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endropanax dentiger (Harms ex Diels) Merr.[Giliberitia dentiger Harms ex Diels;Dendropanax CHEUA-LIERIA (Vig.) Merr.; D.cheualieri (Vig.)Merr. Var. dentigerus (Harms ex Diels)Li]2.Dendropanax proteus (Champ. Ex Benth.) Benth.[Herdera protea Champ. Ex Benth.;D.paruiflorus Benth.;D.acuminatissimus Merr.]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根部,确取茎枝或剥取树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用。
【原形态】
乔木或灌木,高2-8m。树皮灰褐色,枝条具细纵纹。叶互生;叶柄长0.5-5cm,无毛;叶片厚纸质或革质,密生粗大半透明红棕色腺点;叶形变异大,不分裂叶通常为椭圆形、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10cm,宽1.5-4.5cm;分裂叶生于枝顶,为倒三角形,有2-3掌状深裂;叶先端渐尖,基部钝形或楔形,边缘全缘或有锯齿;三出脉,侧脉4-6对,两面网脉干时均隆起。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5个组成复伞形花序,有花20朵以上;萼缘有5齿,长2mm;子房下位,5室;花柱5,长不及1mm,基部合生,先端离生。果近球形,直径5-6mm,有5棱,每棱又有纵脊3条,宿存花柱长1.5-2mm,在上部1/2、1/3或2/3处离生,反曲。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本种与树参的区别为:叶革质或纸质,无腺点,叶形为化大,不分裂叶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分裂叶为倒三角形,2-3深裂,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的细锯齿,羽状脉或三出脉,侧脉5-20对。伞形花序单生或2-3枚聚生;花柱合生为柱状。果枋果状,无棱,宿存花柱短,长不及1mm。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生于山谷溪边较阴湿的密林下或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树参 根呈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多分枝,长15-3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灰棕色,有细纵皱纹,皮孔横向延长或类圆形,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灰黄色,本部浅黄白以。气微香,味淡。
显微鉴别 树参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4-5列,壁厚,木化,木栓形成层1-3列细胞,栓内层2-4列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偶见分泌道。韧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韧皮射线细胞含较多的淀粉粒;韧皮部无分泌道,老根中偶见单个纤维或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2-4个切向排列,木射线细胞含有淀粉粒,木纤维发达,胞腔内含大量演粉粒及众多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份】树参根茎含鹅掌楸甙(liriodandrin),丁香甙(syringin),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硬脂酸(stearic acid)[1].
【性味】味甘;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偏瘫;头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至45g;工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江西《中草药学》:孕妇忌用。
【各家论述】
1.《江西草药》:祛风利湿,调经活血。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