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J > 芥子

芥子

【出处】《别录》

【拼音名】Jiè Zǐ

【别名】芥菜子(《孙天仁集效方》),青菜子(《分类草药性》),黄芥子(《中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性状】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化学成份】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药理作用】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炮制】炒芥子: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性味】

辛,热。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

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②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

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

⑥《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肺虚咳嗽及阻虚火旺者忌服。

①《纲目》: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

【附方】

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④治关节炎:芥末一两,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FS:PAGE]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⑥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

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三两,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⑨治耳聋:芥子捣碎,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

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

【摘录】《*辞典》

分享到:
上一篇:劲直蒿   下一篇:芥菜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