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M > 毛薯

毛薯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Máo Shǔ

【别名】参薯、黎洞薯、大薯、薯子(《广州植物志》),脚板薯、鸡窝薯(《南宁市药物志》),红毛薯(《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冬初挖掘,洗去泥土备用。

【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质,长达60厘米,形状和颜色多种。茎锐四方形或有4狭翅,平滑无毛。叶对生;叶腋内常有零余子;叶片心状卵形至心状长圆形,裂片近圆形,长8~16厘米。宽5~8厘米,先端锐渐尖,基部心形,有脉7~9条。雄花序腋生,狭圆锥形,长20~30厘米;花淡绿色,互生于Z字形、丛生而为总状花序式的短穗状花序上,长1~1.5毫米;雌花序为简单的穗状花序。蒴果革质,椭圆形,有3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南宁市药物志》:块茎能促进溃疡的肉芽生长。并有收水生肌,使疮面结疤作用。研末治汤火伤及面部烂疮。配猪腱肉服,治眼珠突出,俗称螃蟹眼。

②《广西药植名录》:补脾肺,涩精气,消肿,止痛。

【摘录】《*辞典》

分享到:
上一篇:毛笋   下一篇:毛山荆子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