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纲目》
【拼音名】Shān Chá Huā
【别名】红茶花(《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春分至谷雨为采收期。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晒干或烘干,用纸包封,置干燥通风处。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光滑无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软骨质细锯齿,上面浓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平滑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花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红色,直径6~8厘米,近无梗;花萼5,绿色;花瓣5~7,近圆形;雄蕊多数,2轮;雌蕊1,子房长球形,光滑无毛。蒴果球形。室背开裂,径约3厘米,光滑无毛。种子近椭圆形,背有角棱,长约2厘米,直径1.5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花朵多不带子房,全体卷缩成块状或不规则形,长2~3.8厘米,宽1.8~3.5厘米,黄褐色至棕褐色,花萼背面密布灰白色细绒毛,有丝样光泽,花瓣5~7片,基部合生,上端倒卵形,先端微凹,具脉纹;雄蕊多数,2轮,外轮花丝连合成一体。质柔软,有香气,味甘淡。以干燥、色红、不霉、花蕾长大尚未开放者(称宝珠山茶)为佳。
【性味】
甘苦辛,凉。
①《本草经疏》:味甘而微辛,气平而微寒。
②《本经逢原》:苦,温,无毒。
③《百草镜》:味涩。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手阳明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吐血,衄血,血崩,肠风,血痢,血淋,跌扑损伤,烫伤。
①朱震亨: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
②《纲目》: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
③《医林纂要》:补肝缓肝,破血去热。
④《百草镜》:凉血、破血、止血。消痈肿跌扑,断久痢、肠风下血,崩带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疮。
⑤《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肠风,清肝火,润肺养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研末麻油调敷。
【附方】
①治吐血咳嗽:㈠宝珠山茶,瓦上焙黑色,调红砂糖,日服不拘多少。㈡宝珠山茶十朵,红花五钱,白芨一两,红枣四两。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红枣不拘时亦取食之。(王玷桂《不药良方》)
②治赤痢:大红宝珠山茶花,阴干为末,加白糖拌匀,饭锅上蒸三、四次服。(《救生苦海》)
③治痔疮出血:宝珠山茶,研末冲服。(《纲目拾遗》)
④治乳头开花欲坠、疼痛异常:宝珠山茶,焙研为末,用麻油调搽。(《纲目拾遗》)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