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原始》
【拼音名】Shā Rén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药性论》),缩砂蔤(《海药本草》)。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原形态】
①阳春砂(《南越笔记》)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4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呈尾状或急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滑,下面被微毛或脱落;叶鞘开放,抱茎;叶舌短小,淡棕色。花茎由根茎抽出,被细柔毛,具有鳞片叶,淡棕色;穗状花序球形,蔬松;苞片长椭圆形,光滑膜质;小苞片管状,顶端2裂,胶质;花萼营状,长约1.6厘米,先端3浅裂,裂片近于三角形;花冠管细,长约1.8厘米,3裂,裂片长圆形,白色,先端兜状;唇瓣倒卵状至匙形,白色,中部具有淡黄色及红色的斑点,先端有不整齐缺刻,基部具爪,侧生退化雄蕊呈细小的乳状凸起;雄蕊1,花药光滑,药隔附属物3裂,两侧裂片细小,中央裂片宽大而反卷,花丝扁短;子房下位,球形,有细毛,3室,每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基部具2~3枚蜜腺,柱头近球形。蒴果,近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厘米,具刺状凸起,熟时棕红色。种子多数,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花朵及花序梗(春砂花)、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缩砂(《海药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3米。根茎横走,有时肥厚。茎直立。叶线状披针形,长15.3~3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呈尾状,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叶鞘革质,光滑;叶舌长4毫米,革质。花茎被绢毛,具鳞片叶,鳞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穗状花序,呈球形,苞片小,长圆形,长1.8~2厘米,光滑;花萼管状,3浅裂;花冠管状,长约2厘米,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唇瓣匙形,长超过于花冠裂片,宽约1.8厘米,先端2裂,基部具宽爪;花药光滑,长约5.5毫米,药隔顶端的附属物呈半月形,两侧为耳状。蒴果坚硬,长椭圆形或球状三角形,直径约2厘米,具刺,棕色。
栽培或野生。分布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本植物的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
①阳春砂仁(《南越笔记》)
又名:春砂仁、蜜砂仁(《古今药物别名考》),土密砂(《增订伪药条辩》),为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1~1.5厘米。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一端有小突起物,一端有果柄痕。果皮薄,质轻脆,内合多数种子。种子团呈球形或长圆球形,具钝三棱分成三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径约2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破开后,内部灰白色,油润。气芳香,味辛微苦。
②进口砂仁
又名:西砂仁(《饮片新参》)。为植物缩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0.8~1.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密生刺片状突起。种子团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或棕色,去壳后的砂仁往往因特殊加工处理,其外层被有白色粉霜。气味较阳春砂稍淡。以上两种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化学成份】
缩砂种子含挥发油1.7~3%,主要成分为d-樟脑,一种萜烯(似柠檬烯,但非柠檬烯),d-龙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
阳春砂,叶的挥发油与种子的挥发油相似,含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等成分。又阳春砂含[FS:PAGE]皂甙0.69%。
同属植物草豆蔻,其种子含有砂仁香气的挥发油4~6%。
【炮制】砂仁:除去杂质及果壳,捣碎。盐砂仁:取净砂仁,用盐水浸泡拌匀,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砂仁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海药本草》:味辛,平,咸。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纲目》:辛,温,涩,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太阴、阳明、厥阴。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①《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②《本草拾遗》: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痫邪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④张元素: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⑤杨士瀛:和中,行气,止痛,安胎。
⑥《本草蒙筌》:止恶心,却腹痛。
⑦《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次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⑧《医林纂要》: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②《本草经疏》: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听伤,皆须详察鉴别,难以概用。
③《药品化义》:肺有伏火忌之。
④《得配本草》:气虚肺满禁用。
【附方】
①和胃气,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调脾: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活幼心书》缩砂饮)
②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纲目》缩砂酒)
③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简便单方》)
④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钱。水煎服。(《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⑤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缩砂散)
⑥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缩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药性论》)
⑦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砂不计多少。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孙用和)
⑧治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一两。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缩砂散)
⑩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事林广i2》)
【各家论述】
①《汤液本草》:缩砂,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亦、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②《纲目》:按韩愗《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又云:缩砂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FS:PAGE]旨也。
③《本草经疏》:缩砂蜜,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虚劳冷泻,脾肾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虚也,赤白滞下,胃与大肠因虚而湿热与积滞客之所成也。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兼温则脾胃之气皆和,和则冷泻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滞下自愈,气下则气得归元,故腹中虚痛自已也。缩砂蜜,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本非肺经药,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证,若咳嗽多缘肺热,此药即不应用矣。
④《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沈则施曰:砂仁温辛香散,止呕通膈,达上气也;安胎消胀,达中气也;止泻痢、定奔豚,达下气也。与木香同用,治气病尤速。
⑤《药品化义》:砂仁,辛散苦降,气味俱厚。主散结导滞,行气下气,取其香气能和五脏,随所引药通行诸经。若呕吐恶心,寒湿冷泻,腹中虚痛,以此温中调气;若脾虚饱闷,宿食不消,酒毒伤胃,以此散滞化气;若胎气腹痛,恶阻食少,胎胀不安,以此运行和气。
⑥《本草新编》:砂仁,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中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之也。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夫冷泻有专属乎脾者,何可谓脾寒俱是肾寒。
⑦《玉楸药解》:缩砂仁,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泄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枢轴回旋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调达,不伤正气,调醒脾胃之上品也。
⑧《本草求真》:缩砂,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若因实热而云眙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⑨《本草正义》:缩砂蔤,虽辛温能升,未尝不治中、下二焦之气,尤以专治肝肾为特长。甄权谓温暖肝肾,藏器谓治上气奔豚,盖皆有见于此。又如肠澼滞下一症,腹痛皆由气滞,必以调气为要务,然须疏通开泄,宜降而不宜升,故芳香辛温,升阳动火之药,皆在禁例。惟砂仁既能治虚寒之泄泻,似乎亦在升清消滞一边,而《开宝》竟以主治赤白痢疾,此症惟湿热积滞为独多,温升之品,宁非大忌。不知砂仁气辛,虽似温升,而开泄下降,是其本色。且能破滞解结,则虽湿热实积,亦不妨藉为引导,直入下焦而通淤滞,不患其升举秽浊,上逆为虐。故甄权又以为止休息气痢,濒湖引《药性论》,谓治冷滑下痢不禁,则温涩之中,尚有行气消积之作用在,固不可与肉蔻、益智之一味温涩者同日而语。石顽谓今入治血痢亦多用[FS:PAGE]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岂不以消滞导淤,是其所长,故适宜于积滞初下之症。又谓新产忌之,恐其气辛燥而动血,于以知砂仁泄降下气,力量颇专。与其他辛温芳香之药,以气用事,能升而不能降者,显然有别。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