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庐山中草药》
【拼音名】Yě Xiānɡ Máo
【别名】香茅、香茅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橘草的全草。夏、秋两季,于阴天或早上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茎高30~90厘米,直立,节上常被白色柔毛。叶鞘光滑,基部破裂反卷,内面呈红棕色;叶片线形,长12~40厘米,宽3~4毫米;佛焰苞片长1.7~2.5厘米。伪圆锥花序稀疏,狭窄,长18~35厘米;总状花序孪生,带紫色,长1~2厘米,穗轴节间长3~3.5毫米;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5~6毫米,基盘具微毛;内稃缺;雄蕊3;有柄小穗长4~6毫米,柄上具白色柔毛。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山坡草地。分布安徽、江西及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平喘,止咳,消炎,止痛,止泻,止血,祛风湿,消肿,助消化,通经络。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头痛,跌打损伤,水泻,心胃气痛,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附方】
①治急、慢性支气管炎:野香茅重蒸馏液注射(每2毫升含生药4克)每日两次,每次注射2~4毫升。
②治老年慢性气管炎:野香茅一至二两,松果一两,鱼腥草一至二两。煎服。
③治心胃气痛:野香茅一至二两。水煎服。
④治腹痛:野香茅油一至二钱。开水冲服。
⑤治水泻:野香茅一两,炒米一两。水煎服。
③治风肿:野香茅半斤。煎水洗。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