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中有疳泻之说:“疳疾伤脾因作泻,先清后补为妙诀,初宜清热和中汤,久泻参苓白术捷。”古人认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亦有人认为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诸脏失养,故疳诸证随之发生。 笔者多年前运用山楂配当归为主治愈一例特殊儿童疳泻案,介绍如下:
王某,女,6岁,2000年9月10日初诊。
患儿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母亲精神异常,生活不能自理,出生后人工喂养,喂养无规律。两年前,患儿因“腹泻、呕吐”到当地卫生室、卫生院等治疗,呕吐止,腹泻却时愈时作。前后分别运用参苓白术散、蒙脱石散、庆大霉素颗粒等治疗,收效甚微。故前来就诊。
诊见患儿枯瘦如柴,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头发稀疏带黄,腹部胀满,食欲不佳,饭后半小时则有便意,稀便,每日二至三次,尿少,舌淡无华,舌苔薄少,脉细弱无力。
诊断:疳泻。
辨证:脾肾虚弱。
处方:炒山楂5克,当归8克,淮山药8克,五味子6克,党参6克,炒白术6克,大枣5克,水煎两次,共计约100毫升左右,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日1剂。
二诊:患儿服用上方5剂后,食纳增加,精神稍好,饭后便意次数适当减少,继续用上方5剂。
三诊:患儿精神明显好转,饮食基本正常,饭后便意感明显减少,大便时稀时干,尿量增多,腹部胀满稍好,用上方加木香5克,陈皮3克。
后随症加减,共治疗3周后,患儿饮食佳,精神抖擞,大小便如常,属临床痊愈,停药。嘱其家长注意调养饮食,随访1年,健康成长。
按 本例患儿因先天不足,脾肾受损,加上后天喂养不适,更伤脾胃,运化失调,清浊不分而致疳泻。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化瘀等功效,《本草纲目》中有“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记载,具有消食化积功效,虽《得配本草》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的描述,然方用炒山楂,减少对脾胃损害。其消食健脾、行气化瘀功效辅佐淮山药、党参、白术补脾益肾。当归具有补血润肠作用,辅佐山楂健脾润肠,肠道清浊分明,加上五味子收敛功效、大枣健脾开胃等,诸药合用,健脾不留邪气,润肠不伤脾气,中病机而获效,病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