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小到大,我们常听老人说“咬舌头就是馋肉了”,其实不然。上了年纪的人常咬舌头,就要及时检查是否患上了腔隙性脑梗死。该病发病比较隐蔽,常出现漏诊和误诊。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情况就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常咬舌头可能是脑疾
腔隙性脑梗死的前期症状中就有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病会让大脑局部微血管发生梗死,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使舌头失去灵活运动的能力。该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又较特殊的脑梗死,经常发生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在临床上,不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头痛、头晕、短暂性手臂发麻、口齿不利或失语等症状,而去医院检查后才被确诊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在体检或因患其他疾病做脑CT或MRI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患此病。虽然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都较轻,而且多为一过性的,也不容易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它却向患者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你已经患有脑血管疾病了,若不尽早防治,将会给你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一旦发现老人最近常咬舌头,或伴有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一定要尽快就医。
概述
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塞灶直径小于2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塞。多位于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
病因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症状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二)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四)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塞所致。
(五)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检查
1、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
3、头颅CT在病后8~11天检查较适宜。
4、MRI对脑干腔隙梗塞亦清晰可见。
治疗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鸱张,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肝肾阴虚、风阳内动,上冒巅顶,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肝阳暴亢,引动心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热移膀胱则尿赤;热灼津液,大肠失润则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汤:怀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钩藤20克,黄芩15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草决明2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龟板10克,天冬12克,茵陈20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天麻丸、泻肝丸口服。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肢体肌肤失养故偏身麻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征。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祛风化痰汤:秦艽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寄生20克,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丝瓜络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南星12克,全蝎6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通络丸、珍珠丸口服。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嗜酒肥甘、饥饱失常致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横克脾上,脾失健运,湿停为痰,痰浊停聚,郁而化热,热盛即可动风,风痰上扰,横窜经络,痹阻气血故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痰热夹湿阻于中焦,传导失司,升清降浊受阻,下则腑气不通故便干便秘,腹胀,上则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舌苔黄或苔腻,脉弦滑是痰热腑实之征。脉大为病进,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是痰浊阻络,病有发展趋势。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化痰通络汤:胆南星12克,竹沥12克,全瓜蒌20克,生大黄6克,丹参30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赤芍12克,鸡血藤30克,钩藤20克,菊花12克,夏枯草15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蛇胆丸、抗衰丸口服。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气虚故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中气下陷则便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自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益气养血汤: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54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12克,穿山甲6克,水蛭10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泽泻12克,薏仁20克,防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参茯丸口服。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滋阴熄风汤:阿胶10克,地黄30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黄精12克,玉竹12克,白芍20克,龟板12克,鳖甲12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10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地龙15克,蜈蚣6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知柏丸、消瘀丸口服。(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