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切诊 > 经脉的检查

经脉的检查

静脉检查包括检查脉动,并向脉诊过渡。在《灵枢·经脉篇》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很明显决死生,处百病,凋虚实是既有经络的功能,又是它们变化的反映,而对这种反应的了解就是经络的检查,亦就是脉诊的蒿矢。如上所述我们今天见到的《内经》虽然进入了脉诊亦即诊脉动的形成时期,但仍可以从《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论述直接间接地看到早期经络检查和脉诊的起源。这种内容在《内经》中指不胜屈。重要的例如《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脉的论述就都有这种内容,以第一个手太阴肺脉为例,经文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蠕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脯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对经络的诊察应当包括病人的自我感觉,及医生的客观检查,在检查中“脉气”是很重要的一项,亦就是脉的跳动了,由于是在早期,一般还没有明确的脉名脉形,所以十二经脉中只提“是动”如何如何,这个动就是动的异常,故下文又有气盛有余与气虚之分,气盛、气虚就是动的各种异常中的两种表现。在《灵枢‘经脉篇》中又有:“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这对虚实二脉就说得更为清楚了,说得最为清楚的当然要算对胃之大络的说解,《素问·平人气象论》上说:“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前一应农当依《甲乙,经》作“应手”)这内容就不止是盛、虚、实等概念性的了。当然所谓“虚里”是心尖搏动区,但古人并不这样讲,而明明是说在诊经络,可证诊察脉的跳动是检查经络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时代上来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无论是有关经络的和有关脉法的,其内容和文字等都要早于《内经》,这就是说明诊脉动的方法在医经一派还有不断的发展和越来越重要的趋势,而有脉法做为独立的诊法与经络系统逐渐分离开的倾向。

人身经络各自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故而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步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这个原则发展为各经的脉象不同,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缺三阴脉,见于《难经》)至于它的发生,《素问·离合真邪论》做了如下的解释说:“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人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至寸口三字是衍文)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古人在进行经络检查时发现每一经(或络)都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动脉可以摸到,这就是“经之动脉”诊察它们可以了解病邪的有无等具体情况,它可以在阴经亦可以在阳经,从而形成以诊“动脉”亦即诊搏动的分经遍诊方法。诊动脉由做为一种重要的经络检查方法发展为向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诊方法过渡,过渡的条件主要是诊察位置(穴位)的固定和内容(脉名)的日渐丰富。

分享到:
上一篇:脉和脉诊的含义   下一篇: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