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保健 > 心理保健 >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这一心理治疗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医生看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内就要死,快赶路吧,抓紧点可以回到家中。”新状元垂头丧气,日夜兼程赶回家中,七天后安然无恙。其仆人进来说:“那位医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后交给您。”只见信中讲到:“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以上二例,说明喜伤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吴医汇讲》解释说:“必有所乐谓之喜,何反谓喜伤心哉?凡人之气,以平为期,不及者病,过者亦病。经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试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乐之过而失其正也。当此乐以忘忧之际,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涣散乎?至于恐能胜喜,其义维何?盖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水能制火,既济之道也。抑更有显而易见者,人当极喜之时,适有恐惧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为忧者,惟喜之情缓于恐,而恐之情急于喜也。是以水火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会,而不知胜复之道本乎人情,实有深相印合者。”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以怒胜之,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郁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续名医娄案》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余不寐。张子和看后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此例说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活动调节发生障碍,致正气不行而气结,或阴阳不调,阳亢不与阴交[FS:PAGE]而不寐,当怒而激之之时,逆上之气冲开了结聚之气,兴奋之阳因汗而泄,致阴阳平调而愈。

《四川医林人物载》里也记述了一例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则病情加重,遍寻名医而屡治不验。一天名医李健昂经过此地,家人忙请他来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也就好了。

悲伤心者,以喜胜之。

以喜胜之,又称笑疗,对于由于神伤而表现得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在《医苑典故趣拾》中有这样一则笑话:清代有位巡按大人,抑郁寡欢,成天愁眉苦脸。家人特请名医诊治,当名医问完其病由后,按脉许久,竟诊断为“月经不调”。那位巡按大人听罢,嗤之以鼻,大笑不止。连连说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经不调”,真是荒唐到了极点。从此,每回忆及此事,就大笑一番,乐而不止。这是名医故意以常识性的错误所引起的发笑。

金元名医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故终日哭泣悲伤,终成疾病。求尽名医,用尽名药,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会自然发笑,亦常将此事作为奇谈笑料告诉别人,与众人同乐。 移月转,秀才食欲增加,心情开朗,病态消除。这时,才告诉他这是以喜乐制胜悲忧的治法。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以思胜之,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晋书·乐广传》记载:“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乐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杯弓蛇影”这一成语所讲的历史事实,说明由恐惧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以悲胜之,是根据《黄帝内经》“悲则气消”和“悲胜喜”的作用,促使病人发生悲哀,达到康复身心目的的一类疗法,对于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的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为快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的伤肺金,肝肺气郁,故以哭出为快。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要注意刺激的强度,即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2)移情法。

又称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坏,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这就是“移情易性[FS:PAGE]”的意疗方法。其意义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续名医类案》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时当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灵活运用。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琴棋书画移情法。

《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吴师机《理瀹骈文》又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故应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这样可乐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平时,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

二是运动移情法。

李东垣《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说明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舒畅情怀,忘却忧烦。在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

三是升华超脱法。

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动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如西汉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惨受腐刑。司马迁为转移其不幸遭遇所带来的苦痛心境,而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调整和缓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刺激变为奋发努力。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应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如高考落榜后,有的考生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无望,个别的甚至想轻生自杀。这时就要正确理解考试的意义。“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要看到高考中,有不少人是落榜的,决不是你一个人。一个人只要不气馁,振作精神,面向生活,面对自己的现实,路就在你的脚下,前途同样是宽广的,应该挺起胸膛去迎接生活。对于社会上的闲言冷语不必理睬。此时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冷静地思考一下,或外出做社会调查、旅游,亦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3)暗示法。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疗法的例证。说明暗示作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思是,医生要先在病人应针刺的地方不停的进行按摩,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口里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采用说要给病人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百处的暗示法而治疗“诈病”。李瞻曾用语言暗示,使患者不忧目而着意于股,从而导火下行而使目疾愈。

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与说服不同,它是通过言语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其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在于理智方面。在作暗示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第一,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有关,亦与年龄有关。病人的智力水平与文[FS:PAGE]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第二,施治前要取得病人充分的信任与合作。第三,每一次施治过程应尽量取得成功。如不成功,则会动摇病人的信心,影响病人对施治者的信任,这样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疗,就会困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4)说理开导法。

《黄帝内经》里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为说理开导法的起源。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告之以其败”,就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深浅,引起病人对疾病的注意,使病人对疾病具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既不轻视忽略,也不畏惧恐慌。第二,“语之以其善”,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如何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开之以其所苦”,此指要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以上四点,即是讲如何使用说理开导法。所谓“说理开导”,是指正确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患者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宣传疾病的知识,分析疾病的原因与机制,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心理开导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鼓励、安慰、保证。解释是说理开导法的基础,它是向患者讲明疾病的前因后果,解除其思想顾虑、密切医患关系,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而鼓励和安慰则是在患者心理受到挫伤、情绪低落之时实行的康复方法。保证则是在患者出现疑心,忧愁不解之时,医者以充足的信心做出许诺,担负责任,以消除病人的紧张与焦虑。

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遭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苦衷,或向亲朋好友写书信诉说苦闷,以便从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话所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5)节制法。

《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即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医学心悟》归纳了“保生四要”,“戒嗔怒”即为一要。《泰定养生主论》强调养生要做到“五不”,“喜怒不妄发”就名列第二。《寿亲养老新术》总结了“七养”,其中就有“莫填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养性延命录》概括的养生“十二少”,主要讲的就是节制七情,诸如少愁、少怒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只有善于避免忧郁、悲伤等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乐观态,才会对人体的生理起着十分良好的作用。如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不仅焦虑、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轻度的心理疾病可避免,即使是像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也会减少发病机会。

第一,“制怒”。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不仅能伤肝脏,亦可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多种疾病。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想来很有道理。

制怒,首先应遇事冷静,因为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因为只有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

其次,要及时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时向知心朋友倾诉,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气郁成疾,或者大发雷霆。

还有,制怒要注意养肝,中医学认为,肝主怒,所以要制怒,必须要保护好肝的功能。若是肝气郁结引起发怒时,当舒肝解郁,可用逍遥散治疗,若是肝火上炎引起发怒时,当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若是[FS:PAGE]肝阳上亢引起发怒时,当滋阴潜阳,可用镇肝泻风汤。

第二,防止“乐极生悲”。

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心跳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症,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6)疏泄法。

古人曾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是大大多于顺境的时间。那么,心情不愉快时,又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疏泄法可使人从苦恼、郁结的消极心理中得以解脱,尽快地恢复心理平衡。祖国医学认为,“郁则发之”。郁,即郁结,主要指忧郁、悲伤,使人不快的消极情绪;发即疏发、发泄。当情绪不佳时,千万不要自寻苦恼,把痛苦、忧伤闷在心里,一定要使之发泄出来,如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地流出来,就一定觉得舒服些。现代研究发现,因感情变化流出的眼泪中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传导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后,可缓和悲伤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痛苦和消除忧虑。美国圣保罗市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威廉·弗列有个有趣的实验,在受试的200名男女中,有85%的女性及73%的男性,当痛苦地哭泣之后,自我感觉都比哭之前好得多,而且健康状况也有改进。

现己证实,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病、过敏性结肠忧郁症、神经衰弱、失眠及一般胃疼等均与情绪压抑有关。男子患消化性溃疡病多于女性,其原因之一即与男儿有泪不轻弹有关联。所以说,当君想哭时,不必强力压抑自己,尽可使泪水流淌排放。当然,也不宜过悲久哭,谨防中医理论认为的“大悲伤肺”。

分享到:
上一篇:情志--中医对心理学的论述   下一篇:中医心理之心主神明论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