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性味甘平,属补益药。主要用为补脾、清热,解毒、缓急、润肺及调和药性之药。
1、补脾:体虚或久病而致中焦气虚(四肢无力,气短、少言,饮食不香、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者,常用甘草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等以健脾益气。
2、清热解毒:甘草生用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痈疽疮疡的治疗。例如对痈疡(红肿疼痛,如火炙),常与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同用。对各种阴疽(患处不红、坚硬、色暗),常与熟地、麻黄,肉桂,鹿角胶、自芥子、桂枝等同用,也有解毒作用。近代研究证明,甘草对番木鳖,水合氯醛、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河豚毒,蛇毒等,有解毒作用。前人经验中也有“解百毒”的记载。
3、缓急:“急”含有紧张、痉挛、收缩等意义。前人经验认为“甘能缓急”,甘草味甘有缓急作用。对腹中“急”痛者,常配自芍,饴糖,桂枝、大枣、生姜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适用于虚寒性的腹痛)。近人研究证明,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这对甘草的缓急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配自芍同用,名“芍药甘草汤”,可用于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出现厥逆(肢体末梢部发凉)、脚挛急不伸等症。
4、润肺:生甘草兼能润肺。对肺热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例如配杏仁,贝母,枇杷叶、瓜萎,知母,黄芩等,用于肺热咳嗽,配桔梗,射干、牛蒡子,元参等,用于咽喉肿痛。近代研究证明甘草为滑润性祛痰药,口服后能使咽喉粘膜减少刺激,适用于咽喉炎症。还证明甘草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配合抗痨药,可用于肺结核。
5、调和药性:甘草和缓,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各类药物配合应用,有调和药性的作用。例如与当归、白芍,地黄,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药同用,可使补药作用和缓持久而不骤;与大黄、芒硝,枳实等泻下药同用,可缓和泻药之性,使泻而不逮,充分发挥药力而不伤胃气,与生石膏,知母等寒性药同用,可缓和寒性药之寒,以防其伤胃,与附子,干姜等热性药同用,可缓和热性药之热,以防其伤阴,与麻黄,桂枝。杏仁等辛温发散药同用,可使药性和缓,并保护胃气,以防汗后伤津液等等。甘草在各类药方中,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前人称它能“调和百药”。
甘草配生姜、桂枝,麻仁、麦冬,党参、阿胶、生地、大枣、丹皮等同用,名炙甘草汤,可用于阴气虚少,阳气虚败而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之症有一定的效果。近人研究认为甘草有强心作用,与肾上腺素相类似。
用蜜炙过的甘草称炙甘草,适用于补中益气,生甘草适用于清热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适用于淋肩;生草节适用于消肿毒、利关节,生甘草去皮称粉甘草,适用于清内热、泻心火。
用量一般三分至三钱。
脾胃有湿而中满呕吐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高血压。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近代研究证明甘草流浸膏能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可用于溃疡病的治疗。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用于阿狄森氏病,与考的松同用,有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