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儿科 > 儿科时病 > 夏季热 > 小儿夏季热的分证论治

小儿夏季热的分证论治

小儿夏季热的治疗,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原则。清暑泄热,着重于清肺胃,泄内热,常用辛凉清暑之品,不宜过用苦寒,以防化燥伤阴。益气生津,着重于助中气,养肺胃,常用甘润之品,不能过于滋腻,以防滞邪。若病久病重及肾,肾阳不足,真阴亏损,心火上炎,则宜温肾阳,清心火,佐以潜阳固涩,生津止渴,温下清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

小儿夏季热的分证论治

 

署伤肺胃证候: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愈高,发热亦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暑伤肺胃,气阴亏损。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而内热炽盛,故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喜饮;暑热愈盛,熏蒸愈热,热淫于内,故发热愈高,精神烦躁;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头额、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虽频频渴饮,而气不化水下趋膀胱,出现尿多清长;肺胃阴津被灼而损耗,故皮肤、口唇干燥。舌苔薄黄,脉数,为暑气所伤之证。

治法: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常用药: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洋参(亦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纳呆食少,神倦者,加麦芽、白术健脾消食;烦躁明显者,加莲子心、竹叶心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伤暑症状者,方中去黄连、北沙参、麦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如兼有湿邪,舌苔白腻者,方中去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木香、佩兰、扁豆花清暑化湿。

上盛下虚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

分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本证多见于体禀虚弱,病势缠绵的后期,虚实并见,虚多于实。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临床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小便澄清如水等一系列脾胃阳气不足的征象。暑气为患,阴液必耗,阴虚火旺,故发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命火虽属肾阳,而寓于肾阴之中,肾又称水火之脏,水不济火,则阳易浮越,故可见虚烦不宁等上盛下虚证;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则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清热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常用药: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莲子、缩泉丸温肾固涩,收敛小便,石斛、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若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以清心火,除烦热。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属胃热耗伤阴津,肾阴肾阳俱见亏损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金匮肾气丸合治。

分享到:
上一篇:婴幼儿夏季热是什么   下一篇:夏季热如何护理和预防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