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芝萱,河北省武清人,生于1909年,卒于1983年。祖上三世业医,房芝萱继承家学,与“赵”(赵炳南)、“哈”(哈锐川)齐名成为北京中医外科三大家之一。24岁取得行医资格。建国初期,他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预防医学学习班、中医医师进修班。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工作。
生平著作
房芝萱,河北省武清人,生于1909年,卒于1983年。祖上三世业医,祖父房星桥为清宫御医,父亲房少桥为北京名医。房芝萱继承家学,与“赵”(赵炳南)、“哈”(哈锐川)齐名成为北京中医外科三大家之一。24岁参加北洋政府医师考试,外科成绩名列榜首,取得行医资格。建国初期,他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预防医学学习班、中医医师进修班。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工作。
学术思想
房芝萱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年熟读中医经典,有着深厚的中医根底。但他没有任何门户之见,重视西医的学习和应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首先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给疾病进行定位。一方面,根据中医的望、闻、问、切;另一方面,根据各项现代检测指标。如脱疽根据其病程和严重程度定义为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或坏死期,瘰疬相当于淋巴腺结核,附骨疽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等。治疗时除了使用各种中医治疗手段,还根据需要应用西医的治疗措施。
房芝萱对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损伤、杂病、皮肤病以及血管病的辨证论治深有体会,对疔、疖、痈等常见外科疾病以及顽固性慢性前列腺炎的辨治,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慢性瘰疬,采用消、托、补、防四法治疗,别具一格。对补法、养阴法在外科临床上的灵活应用,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他的宝贵经验对于指导今日中医外科临床非常有益。
临床经验
治病求本,是内科治疗时的普遍适用原则。房芝萱对此加以重新阐述,并把它应用到中医外科领域,扩展到某一具体病症的各个治疗阶段,且加以强化为治病必求其本。本,即本于脏腑。他认为治病时不能只看局部,不见整体。特别是肝郁气滞、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证型的治疗,“病在局部,根在脏腑”。例如,慢性瘰疬的治疗,房氏根据病程将其分为四期,即硬结期、脓肿期、破溃期、愈合期,治疗上相应地采用消、托、补、防四法,但每一步又都不忘治本。在硬结期,以舒肝解郁治本为主,软坚散结治标为辅。在脓肿期,托法是应用药物托毒外出,分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种。透托法适用于脓肿已成而正气未衰者,常用药物如炒山甲、炒皂刺、白芷、桔梗、生甘草等。补托法用于脓肿已成而正气已衰者,常用药物如生黄芪、党参、当归、赤芍等,以调理肝脾、补益气血。二法关系密切,经常配合使用。房芝萱把透托法比作水,补托法比作火,水没有火就不能沸腾。脓肿形成以后之所以不溃破,是气血不足之故,用补益脏腑的方法,促其穿透,以排脓透毒外出。破溃期,脓肿破溃则成鼠疮,疮周皮色紫暗,疮内腐肉灰白,脓水清稀,常夹有败絮状物,一时不易排尽,多形成慢性瘘管,或此愈彼溃,日久可致气血双亏。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女性患者常可致闭经。此时治疗,宜用补法,补益气血,托里生肌,常用八珍汤加味,并重用黄芪。愈合期,房氏强调要用防法,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基本原则是扶正,扶正即是治本。而扶正的具体方法就是调理脏腑,补益气血。
后世影响
房芝萱一生致力于中医外科临床,对多种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颇有独到之处。他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