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但是在对中西医能否结合的问题上,学术界仍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从西学东渐始,中医与西医便结伴而行,临床中不断显示出二者结合运用的优势,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符合科学规律,前途广阔。一种认为中医与西医本来就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和理论,无论技术上如何结合,理论上不可能通约,难以走到一起。虽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中西医结合现有的临床成果还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要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唯有打破“中西医不可通约论”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探寻中西医通约的内在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同一研究对象 是通约基本前提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医学的两个流派,分别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但是,它们也有着共同的一面,就是研究对象的同一,即关注人的健康与疾病。尽管中西医认识疾病的角度各异,研究路径有别,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一致,便具有了走向统一的可能。
中医以宏观思维为主,西医以微观分析见长,在当代科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的大势影响下,中西医研究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发生碰撞、发生交叉,进而出现局部的融合。这种融合必然带来中西医认识上的统一。
中医以整体为主,但也关注局部,只是在认识局部时是从整体着眼,侧重于关系,即所谓“以大见小”。西医注重局部,但也关注整体(如某些疾病在整体条件不具备时,局部的治疗就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是西医关注整体时主要从结构上认识和把握。一个注重整体,一个注重局部;一个侧重关系,一个侧重结构,这是中西医的本质区别。但是,关系是建立在结构(包括实体的与非实体的)之上的,没有结构的“关系”是不存在的。所以深化关系认识,首先要深化对结构的认识。关系与结构的不可分离,是中西医走向统一的重要内在条件。
“研究中医”倡导的就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的理论进行阐释和深化,既有系统方法的研究也有还原方法的研究,更有二者结合的研究。中医原理一旦得到现代科学理论的阐明,中医与西医就具有了交流对话的基本条件,中医与西医的理论结合也就为期不远了。
中医脏腑 与西医脏腑并非根本不同
我们一直在说,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腑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笔者认为是不准确的。西医的脏腑是从解剖而言的,而中医的脏腑既有解剖的成分,又有功能的成分。既然中医也有解剖的成分,就不能说二者是根本不同的。解剖学上的吻合,是中西医脏腑理论统一的基础。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中医治疗喘证,经常要宣肺平喘,虽然宣的是中医的肺,但最终要看解剖肺的功能是否得到改善。又如中医治疗肝着(如肝硬化),经常要活血软肝,无论中西医对肝脏的认识有多么不同,最终判断疗效时也要看解剖的肝(硬化)是否得到改善。这就表现出中医与西医在脏腑本质上是有重合的。这种重合,是中西医认识脏腑走向统一的根本条件。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肾开窍于耳”、“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关系的研究,其实证实的也大多是解剖水平上的脏腑关系。这种关系研究同时也是在印证中西医关于脏腑理论的统一性。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脏腑理论是其核心,中西医理论的统一首先取决于脏腑理论的统一,没有脏腑理论的统一,中医与西医的统一将是困难的。
理论阐述存在重要交叉
中医的瘀血理论为什么对于指导西医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突出的效果?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医关于瘀血的理论与西医的血液流变学之间具有重要的交叉。也就是说,中医对某些瘀血现象的论述,实际与现代医学说的血液成分改变和流速减缓是一致的。又如中医的津液学说与西医的水液代谢理论同样具有某些重要的交叉。
理论上的交叉,说明中医与西医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存在某些一致性,这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与统一奠定了基础。
病证结合越来越紧密
虽然病证结合长期受到传统中医的诟病,但临床实践表明,病与证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所以如此,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现代科学条件下,只有证的认识,没有病的认识,对于疾病而言认识是不全面的。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科学进步的要求。现代中医临床模式由纯辨证论治向先辨病后辨证转换,也说明中医在主动寻求现代医学的支持。
其二,“病证结合”不只是因为能够降低疾病诊治的盲目性,更是因为中西医结合在疾病诊治中显示出的突出优势。
其三,最根本的是“病证结合”表明了中西医在疾病认识上有共通之处。中医的痰证、瘀证、津液病变,已经与西医的病有着深入的结合,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通过现代病理和微观指标进行观察和说明。病证结合,不能简单地说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更有理论上的分析与思考,特别是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辨证论治,是以病的表现为根据进行的证的辨识,这些不是仅在技术层面所能完成的。病证结合,首先思考的是病与证如何结合,之后才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才是技术问题。
客观地说,中西医结合是有其内在依据的,只是这种依据还未得到深入挖掘,还未得到充分显露。可以相信,随着“研究中医”的投入和力度的加大,中西医深层的结合会逐渐展开,成果会不断增多,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