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足是中医药发展的软肋,中医药院校教育如何改革,才能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对此,甘肃中医学院进行了有益探索。值该院研究生教育创办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院长李金田教授。
研究生教育的“三大跨越”
甘肃中医学院成立于1978年,建院初只有一个中医学本科专业,61名学生。34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17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在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6800余人,硕士研究生415人。作为目前甘肃省属院校中唯一的医药类本科院校,该校担负着为甘肃省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也是甘肃省道地药材和陇药产业研发的主阵地。
谈起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李金田如数家珍。他介绍,研究生教育是锻造精英的教育,必须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支撑,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20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三大跨越。
一是学科布局和招生数量的跨越。从学科结构来讲,从1990年只有针灸学一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目前具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4个一级学科;从招生人数看,当初只能招收2名,现在每年已经招收达160多名。
二是培养类型的跨越。当初只能招收学术型研究生,现在已经开始既招学术型研究生,也招应用型研究生,具有了专业学位培养资格。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主,目前学院具有中药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资格;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两年来与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成功举办了“甘肃省首届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甘肃省首届中医学经典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社会上得到较好反响。
三是培养层次上的跨越。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起,部分专家陆续参与兄弟院校博士研究生招收,目前有13名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学院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后,不断加快建设速度,去年已经通过了中期检查,今年即将进行终期验收。如果验收合格,学院就可以招收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打出人才培养“甘肃牌”
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做支撑,学院为此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学院的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实验室被确定为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与毒理学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药理毒理实验室、中药生药实验室、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五个实验室分别通过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药科研二级、三级实验室认证。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审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9年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项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达到7项,2011年获批6项。
20年来,该校已有606名硕士研究生从中医学院毕业走向社会,预计“十二五”末,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数将达到1000人。李金田还透露,目前甘肃仅有兰州大学招收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如果学院获得了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将对甘肃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近年来该省虽然在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李金田表示,如果甘肃自己能培养中医药学的博士,将实现甘肃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从省外引进到省内自己培养的转变,并通过为周边省份输送人才,在全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打出“甘肃牌”。
从“重规模”向“重内涵”转变
机遇与挑战并存,继承与发展并重。谈到今后的发展设想,李金田介绍,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思路,指出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将从原来的重规模、重数量,逐渐转变到重质量、重结构、重内涵的发展方式上来。
在重质量方面,近年来,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导师的遴选、科研项目的选题,以及实验过程、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限定了相关程序和考核办法,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重结构方面,作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学院将以中医药学科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
在重内涵方面,学院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和三项重点工作。一个目标就是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三项重点工作就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新校区建设和科学研究。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就能够提高学院办学层次,解决甘肃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高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