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要走好中医路,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保持,一者,保持好中医自信心;二者,保持好中医本色;三者,保持好中医的临床实践。
保持中医自信
自从中医有了“中医”的名字,中医就处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证明、自我拯救的不良循环中。其实中医不用自我怀疑,不需要自我证明,中医保证了拥有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世代繁衍,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即使是学术交流,也不需要自我证明,证明中医用药有理,证明给不相信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的人看,其实完全不需要这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跟张仲景与华佗等说“我来证明你这样用药是合理的……”如果他们活着,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术交流首先要有平等之心,不是削足适履——把自己同化为对方,那就失去了交流最本质的含义,那就是自身的“异化”。况且与其花费那些自我证明的时间和精力,不如一心一意提高医术,用临床实践来说话更有力量。宠辱不惊,处变不乱,处弱不自卑,真正从事中医事业的人,需要具有这种品质,把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与精力,用到真正能发展中医这方面来。
保持中医本色
其实中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或者说是“整体观念”,思维方式离不开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脏腑理论等,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阴阳与五行学说。所以离开了这个天人合一的角度,离开了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一切医疗行为与理论,都不是中医。中医科普专家马有度先生说“中医进化生机勃勃”,那么中医如何进化呢?中医有进化能力吗?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不断有彪炳史册的成就,这些成就本身说明,中医不乏自我进步、自我提高的机制,说明中医是有进化能力的。那在当今条件下,中医应当如何进化呢?同中医理论体系的的起源一样,它是吸收了当时各学科成就和不断系统总结临床经验的产物。现在中医依然可以继续吸收各学科的成就,只是吸收的方式,必须是在坚持中医思维的前提下。
我们的祖先对每一种天然药物都给予了阴阳五行的分析,我们目前同样可以对每一种新药,无论是天然或者非天然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归经与升降沉浮等的分析,对每一种新的医疗手段的效果,按照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纳入中医体系本身。如果能够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现代生物学、生理学、毒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你会发现,许多内容与中医的看法并不矛盾,许多内容可以用来证明中医的思想是正确的。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可以把现代科学的成就纳入到中医体系中来,而不是相反的过程,因为中医是具有强烈思辨性的学科,其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规律性的特点,而现代医学的成就却都是非常具体的,我们可以把具体的内容纳入到抽象的规律中,而不相反——把抽象的规律改造成具体的事物。中医西化所以是死路,就是在于它是逆向的道路,从逻辑上是不通的。原因正如我们可以把苹果、梨、枣等概念纳入到“水果”概念之下,而不是相反一样。中医学者,历来是以“上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著称的,继续以这种精神来广泛吸取、有效吸取、自然吸取、主动吸取并且不“硬吸取”现代多学科的成就,求同存异,中医理论自会有发展。
保持好中医的临床实践
保持好的含义,首先是有“质”,治得好疾病,其次要有量,有足够的临床量。从治疗范围来说,我们不仅要推出所谓优势病种,而且要像先人一样,广泛临证,“有治无类”。没有临床实践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医学在新时代的大发展。细思临床实践,有三个最相关要素,一者,良医,真正能够继承中医学术的医生,同样需要够质——医术足够高,还要够量——人数足够多,缺一不可;二者,患者的信任,肯让中医治疗;三者,良药,即医生临床所使用药物的质量。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保证疗效。
总之,我们需要大量对中医有铁的自信的人,做真正能让中医学发展的事,广泛吸取现代多种学科的成就,在巨大临床实践成功的基础上,走好中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