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中医药特色淡化,中医药服务领域萎缩,继承不足,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人才匮乏,而真正懂中医、用中医的实用型、传统型的优秀中医人才更是匮乏,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属当务之急。中医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加速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定期对中医类人员进行学术评价
中医专业涉及面广,流派繁多,目前有职称或冠名以中医的人员不少,但能从事中医临床,应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疾病者少。甚则有中高级职称者不会用中医治病,在一些基层中医院,能真正从事中医临床者廖若星辰,只有少数几名五十岁以上的中医在支撑着局面。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就必须肃清队伍,避免滥竽充数、叶公好龙者挤占中医队伍,对中医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技术考核,特别是临证实际能力考核。《内经》云:“医师掌医之政令……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理应加强技术考评,全方位对基层中医人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成为晋升晋级的主要依据,促进他们不断学习,多临床、多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人才。
稳定中医队伍是关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医药在基层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因其疗效独特,病者多求助于中医,其“简、效、廉、便”的优势特点为人们所称道。在一些困难时期,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应用“三土四自一新带路”的方针(土医、土药、土法,自采、自种、自制、自用,开展新医疗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中医人才队伍,是难以实现的。
时代在发展,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近些年来,中医药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基层中医后继乏人。所以,稳定中医队伍是关键。对临床一线的中医药人员要给他们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国家财政要给与适当补助,使他们能安心工作,认真研习中医精髓,充实提高临证能力,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要给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贴近名老中医,不断总结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发扬创新,早日成为新一代名中医。
重视家学与师徒传承
祖传与师徒传承是中医发展继承的重要途径,历史上,名医大家均出自师徒传承与家学,在近年评选的国医大师,又多是幼承庭训、家学源远,或名师传承。家传为中医的成才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师徒传承为中国儒学之道也,师徒如父子,形影相随,心意相近,一招一式、一方一药、一言一行尽在不言中,如此之道,没有比此更有效的成才捷径。中医人才要稳定发展,家传及师徒传承要给以扶持,在执业、上学深造、待遇上给以优惠政策,加以鼓励,他们永远是发展中医的中坚力量,是一支打不垮的铁杆中医。
注重临床实践
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中医药院校教育名不副实,片面理解中医现代化,增加西医课程、外语课、实验课等现象普遍,中医硕士博士也片面追求达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结果是蕴藏中医之宝的“四大经典”都读不懂,或没有读过。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中,有的不会背“十九畏十八反”、不懂何为“四气五味”,对于经典更是知之甚少,令人触目惊心,如此人才何能担当临床大业?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很多不会用中医思维和传统方式切脉辨证,处方用药,有一大部分人一出校门即行改行,这难道能不使中医队伍锐减吗?
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理应反思,一定要增强继承、发展中医的理念,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重理解、多背诵,打好基础,注重感悟,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中医诊疗技能,“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注重临床实践与疗效永远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笔者认为,中医院校在中医临床课的基础上,应把《临床医案学》作为必修课,集古代名医与现代大师的经验,认真研学,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也是稳定中医人才队伍的有力措施。
人民需要中医。有句名言说得好:“有的病可以看中医,有的病必须看中医,有的病只能看中医”,中医事业要昌盛不衰,人才永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