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前身为太原铁路中心医院,2005年更名为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由企业自办医院转型为大学附属医院,由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要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首先要把中医药特色做优做强。”3年前,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以中医药特色强化建设推动中西医结合转型发展,中医药让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老医院实现华丽转身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名科”工程打造优势品牌
早在改制之初,该院便在临床科室全面推行中西医结合诊疗。然而,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的龙头科室,甚至不能满足某些常见病的中医药诊疗需求。
为此,该院从临床科室建设抓起,将开展中医药诊疗情况列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要求各专科制定并实施3个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半数以上临床科室建立了中医药综合治疗室,在门诊建立了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并选择老年病科心脑血管疾病探索尝试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新增专科、细化分科,将原有23个临床科室扩充至37个。
在此基础上,旨在强化中医药特色、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品牌的“名科”工程启动,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支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技术项目引进、科研课题、设备购置等。3年来,共获批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建成7 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及一批院级重点学科、专科。
2008年,该院开展了名老中医门诊工作,获得患者高度认可,如今已成为扩大医院影响力、提升医院知名度的明星窗口。
“名医”工程提供人才支撑
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缺乏是制约转型发展的短板。2009年起,该院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既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也有优秀中青年人才,其中还有一些是学贯中西的“海归”。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是第一步,创造条件用好人才更为关键。医院为他们安排的岗位是副院长或科室主任,并为他们组建各自的学科团队提供充分便利。
同时,该院启动了“名医”工程,在院内评选树立了一批名中医,开展了两批“师带徒”工作,先后有17人拜7 位名中医为师。今年,该院院长赵建平、副院长高继宁入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院内6人跟师学习。此外,在省卫生厅开展的全省首批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中,该院3名中青年骨干拜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了营造了“学中医药、懂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该院还与山西中医学院联合举办了“西学中”培训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一年半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把“西学中”办成全省品牌是该院的目标,今年将承办全省高级“西学中”培训班。
“工作室”推动学术传承
随着名老中医门诊的开展和“名医”工程的推进,成立名中医工作室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赵建平领衔筹建名中医工作室,探索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
8月18日,该院“李可经验传承工作室”、“白兆芝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单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一批名中医工作室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出席了启动仪式并为名中医工作室剪彩,对该院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总结名医经验、提炼有效方术、挖掘科学内涵、提高诊疗水平,把名老中医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中医药学术和临床的竞争优势。”
3年来,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多措并举强化中医药特色建设,为推动中西医结合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通过“三甲”评审,2010年成为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