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药用植物园,满目葱葱郁郁的园林便是本草纲目园,这里以着名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书中16部52卷的结构进行布置,用活生生的植物展示《本草纲目》收载药材。把药学经典“写进”实地中,仅是药用植物园的一部分。
近期,由广西卫生计生委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共同主办的“合作共建广西药用植物园院士行”活动中,植物园通过了改造升级项目建设验收,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药用植物迁地保育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表示,围绕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下大力气,要通过向龙头单位、龙头项目学习,更好地引导中药资源的发展。
万里引种
覆盖全球的发展战略
今年4月,《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发布,让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资源普查队长余丽莹非常振奋,“要缓解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引种工作必不可少。”余丽莹认为,引种和保存工作是缓解中药资源保护、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的先决条件,然而大量的资源普查和引种工作都要在无人区里进行,野外工作、迷路、蛇虫是普查队员们面临的常态。
今年6月,普查队员走进西藏墨脱,队伍中有熟悉中药资源数据库操作及野外地图离线导航的队员,有植物分类青年专家,还有标本制作的熟练工。墨脱多发的地震、塌方、泥石流和当地气候潮湿多雨,林中蛇虫、蚂蝗的危险没有阻拦普查队员们,他们坚持协助当地开展中药资源野外普查。
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缪剑华回忆,植物园成立之初,经费和人员限制,引种以我国西南片区为主要范围,药用植物保育数量非常有限。对此他们将引种范围拓展南到新西兰,北到俄罗斯,几乎走遍世界所有角落;引种方式从原来的活体植物引种,扩展到活体和种子收集并举。“现在,我们的物种多样性显着提高,药用植物收集保存数量与保存面积达到世界第一。”缪剑华说。
“让中药材‘走出去’是《规划》的题中之意。”,广西药用植物园已于2009年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美国芝加哥植物园,2010年与印度尼西亚科学院茂物植物园,2013年与俄罗斯科学院科莫洛夫植物园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还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共建联合研究实验室,在药物、保健品、天然产物等领域合作开展研发。
仙草保育人
物种存活繁衍成效显着
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是《规划》的七项主要任务之一。引种后的保育工作对于中药材资源保护有更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引进物种的存活繁衍成效。
“在每一批药用植物引种时,我们工作人员都要详细记录其环境信息、伴生物种信息等。”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雪彦介绍,养护人员依据这些信息,千方百计创造最适宜的微生境,保证物种存活。根据物种的需求,中心人员建成了温室热带植物园区、荫生植物园区、喜钙岩生植物园区和水生植物园区等多个小环境。高度的生态多样性保证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来自全球的药用植物纷纷落地生根,存活繁衍。植物园采用包括活体保存、离体保存、种子保存、活性成分保存等多种保存方式实现立体化保存。
药用植物多种多样,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保存的难易程度也是千差万别。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中心博士韦坤华表示,中心通过组建药用广西中药材标本馆、活体库、种子库、馏分库等深入钻研保存技术,创建了以药用植物标本保存、活体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馏分保存和基因保存为一体的药用植物资源立体保育模式。
通过引种和保存工作的有效开展,药用植物资源收集、驯化、繁育、保存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广西药用植物园科研部副部长黄丹娜表示,截至目前,共收集保存药用植物8900种。其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730种,种子保存7000份,离体保存350种,腊叶标本馆藏20万份,馏分保存10000余份。完成了3个主题园、20个专类园、5个精品园的建设,成为国际药用植物汇集和保护中心、中国中药资源保护和研究中心。
人才为重
中药材保护事业的突围
“广西药用植物园的进步非常快,可以用‘日新月异’这四个字来概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与专家团队来这里考察,当时的药用植物园内植物资源少,种类贫乏。经过60余年,广西药用植物园的巨大变化让肖培根倍感惊讶。
飞速的发展也源于该园大力实施“博士工程”,不仅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科研人才,还着力打造高水准科研团队,送到高等学府去进修。
中药材生产工程技术中心的博士谭小明就是其中一员,初入园区工作时,他还是一个专业为农学的本科生,如今他从北京博士毕业后,放弃了留在总所从事科研的机会,回到了最初培养他的广西药用植物园。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药用植物园,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前来工作,药用植物园加快建设分布合理,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团队,还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福利性待遇,竭力消除他们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广西药用植物园党委副书记李力介绍,目前植物园的人才队伍中已有2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称号4人,自治区特聘专家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6人;在站博士后4人,博士28人,硕士76人。(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