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低下,祖国医学应用传统中药,通过合理的进补,直接或间接地起到祛病强身、滋补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是有科学道理的。但人是有机的整体,早衰是整个机体复杂的变化,受着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怎样正确对待补药,是许多人极为关切的问题。若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如果单纯依赖药物抗老,甚至滥用补药、补之太过,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临床所见,因滥用补剂,而致使病情危笃者不乏其人。因此,应用药物养生法应在医生指导下审因论治,合理用药,以免补之不当反而影响身体健康。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
1、健康勿补
用补益法进行调养,一般多用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之人,这些人的体质多属“虚”,故宜用补益之法。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年轻人本来身体健康,认为补药的神通,“多多益善”,盲目进补,结果不但无益,反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已经发现有因服用过多人参,出现了欣快、烦躁、激动、失眠、腹胀等“人参滥用综合征”。因此服用补药应有针对性,倘若一见补药,即以为全然有益无害,冒然进补,很容易加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进补,应在辨明虚实,确认属虚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补。清代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朴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这是需要明确的第一条原则。
2、补勿过偏
“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进补的目的在于燮理阴阳,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药物养生,贵在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形成新的阴阳失调,从而使机体从一种阴阳失衡状态,转向另一种新的阴阳失衡状态,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气虚之体,随应服用补气之品,但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阴虚之体,随应服用滋补阴液之药,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候。所以,补宜适度,适可而止,补勿过偏,这是进补时应注意的又一原则。
3、辨证进补
虚人当补,但虚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故进补时一定要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施补,也就是俗话说的“缺啥补啥”。补之适当,养之得法,方可取得益寿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现偏颇。
人参,能大补元气,益血生津,但人参不是万能的补药,如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服用后会加重头晕、心悸、失眠等,甚至使高血压病人血压升高。补药并非多多益善,有的放矢,方能立见成效。
此外,服用补药,还应该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健康。
4、盛者宜泻
机体的偏颇,不外虚实两大类,应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给予辨证施药,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物养生人们益寿延年的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补虚药物亦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体盛而本实者,若只谈其虚而不论其实,亦未免失之过偏。恰如徐灵胎所说:“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者,当补其阴”,“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若偶有风、寒、痰、湿等因,尤当急逐其邪”,当今之人,生活水准提高了,往往重补而轻泻。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厌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体肥胖,气血痰食壅滞已成其隐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病日益增多,这不能说与“大吃大喝”、“大温大补”无关。许多中青年人即发起胖来,这也是营养过剩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泻实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个重要原则。《中藏经》所说“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即是这个意思。
5、泻不伤正
体盛邪实者,得宣泻通利方可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但在药物养生调摄中,特别要注意攻泻之法的恰当运用,不可因其体盛而妄用攻伐之品。选用攻泻药物时,药性不可过猛,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可过大。攻泻过猛则劫夺,攻泻太过则伤正,导致人体正气虚乏,邪去而正不复,不但起不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故药物养生中的泻实之法,以不伤其正为原则。
力求达到汗毋大泄,清毋过寒,下毋峻猛,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实有过盛壅滞之实者,方可考虑用攻泻之法;
②选药必须贴切,安全有效;
③药量必须适当,恰如其分;
④不可急于求成,强求速效。
6、用药缓图
衰老是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任何益寿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见效。药物养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时期内依靠药物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因此,用药宜缓图其功,要有一个渐变过程,不宜急于求成。若不明此理,则欲速不达,非但无益,抑且有害。这是药物养生中应用的原则,也是千百年来,历代养生家的经验之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