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即姜科姜属类植物,因其初生花芽部形若“洋火”(即火柴)头,土称洋火姜,也称洋荷、阳荷、蘘草、野姜、芽荷、蘘荷。其植株高1.5米左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根茎淡黄,针形或狭长椭圆形叶片,花序色黄苞片鲜红或紫红。在我国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均有生长,属于耐荫性植物,野生多,现已有大量栽培。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纤维素,嫩根茎含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等物质。花序部可作蔬菜食用,曾是风靡日本市场的抗癌保健野生蔬菜;根茎可入药,“性温,味辛淡,忌铁”,具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可治疗便秘,糖尿病等病症,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
阳藿的食用,以刚出土的紫色或粉红色幼嫩芽苞(实为花苞)供食用,其花苞非常美观,红红的如小竹笋。食用方法:一是凉拌,洗净后用开水焯至半熟或在火上烤至半熟,加盐或酱油、味精等拌匀;二是炒食,与肉炒或单纯炒食之;三是泡腌,制成泡菜或腌菜。其色泽美观、风味独特,食味特别,香味浓郁,回味无穷。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阳藿不仅可作为蔬菜食用,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对治疗便秘、糖尿病有特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阳藿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丰富的纤维素,所含纤维素还是一种不产生热能的多糖营养物质,经常食用,有利于保持消化道通畅,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可治疗便秘,消积健胃,对于糖尿病有特殊功效。因此,阳藿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纯天然膳食纤维食品。
阳藿原属野生,经受恶劣条件的磨炼,生命力极强,基本上没有病虫害,一般无须使用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可用其制成的罐头、泡菜、饮料等供给市场。
栽培技术:阳藿是中国特有的蔬菜之一,以海拔800米左右地区居多。一般零星散种于农户房前屋后肥沃湿润处或树阴下。其栽培技术要点为:
1、选择适宜种植环境。阳藿喜肥沃、疏松、湿润、凉爽环境,较耐阴,不耐高温与强光。因而大面积种植阳藿,最好选择降雨充沛、云雾较多、夏季凉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二高山地区。低山规模化种植阳藿,可与树木或高杆作物套种。
2、施足底肥、重施农家肥。阳藿一年种植、多年受益,要获得高产高效,必须足施底肥,并根据阳藿生长需求重施农家肥。一般每亩底施土杂肥或厩肥4000—5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或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10公斤)。底肥以开沟深施为佳,坪地也可均匀撒施后深翻。山区坡地最好沿水平线开宽60—80厘米、深40—50厘米的沟槽,将底肥铺于沟槽内,然后在回填表土,移栽阳藿。
3、分蔸繁殖、合理密植。阳藿主要采用分蔸繁殖。分蔸时注意每蔸必须带2—3个完整芽苞。移栽可在秋季9—10月或春季3—4月进行,采取大小行定植,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与株距30厘米,亩栽3300蔸左右。
4、栽后管理与采收。阳藿定植后,应浇足定根水。低山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定植第一年必须考虑适当遮阴。移栽成活后,每年春季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稀粪水提苗,促苗生长健壮、一致。每年芽苞出土前须重施一次催“芽”肥,促芽苞肥大,提高品质与产量。越冬前再结合深翻亩施2000—3000公斤农家肥,50公斤复合肥(或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保证植株安全越冬,并提高来年产量。
阳藿采收,应在芽苞出土后未开花前将其掰下。采收过早虽品质好但产量低,采收过迟纤维变粗、品种变劣。一般每亩可收嫩芽苞1000—15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2—3元,亩产值3000元左右。由于阳藿种植一年可连续收获多年,因而除第一年投入较大外,以后每年投入较低,效益相当可观。阳藿连续采收3—4年后,应挖出部分种蔸适当分蔸,一方面防止因密度过大导致败蔸,一方面可以利用挖出的种蔸扩大面积。
病虫害防治:阳藿病虫害较少,应注意排水,防止水淹。发现植株叶片非正常死亡后,应立即用托布津、敌克松、移栽灵等杀菌剂灌根,同时叶面喷施“绿乳铜”予以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