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麻黄种植技术及麻黄属主要种特征

麻黄种植技术及麻黄属主要种特征

特征特性

麻黄又名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植物。落叶小灌木,高20~40cm,木质茎极短,常横卧于地上。小枝圆,直伸或微曲,对生或轮生,节间长3~4cm,径约2mm。叶膜质鞘状,2片对生于节上。雌雄异株。雄球花由多数密集的雄花构成复穗状,苞片长为4对。种子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长方状卵形或宽卵形,黑红色或灰棕色,长5~6mm,径2.5~3.5mm,表面常有细皱纹,种脐半圆形,较明显。花期4~5月,果期6~7月。

麻黄喜光,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常生于干草原及沙荒地。萌生力强。

育苗要点

播种育苗 采摘的浆果状假果应当及时放到水里揉搓,滤去肉质苞片,留下纯净种子,晾晒后种子含水率在8%以下时置于通风、干燥、阴凉处。种子千粒重7.1~10g,种子发芽率34%~82%。在内蒙古4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可出苗。播种量5~10kg/667m2,条播行距20~25cm,覆土厚度1~2cm,膜果麻黄不能超过1cm。播后覆地膜。1a生苗高15~25cm。出苗量25万~40万株/667m2。移栽株行距15~20cm×30~40cm,密度1万~1.5万株/667m2。

亦可扦插育苗和分蘖育苗。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株行距1m×2m。亦可分株造林。

采收方法

人工种植的麻黄,3a生即可收割,最佳采收期在8~9月。采收麻黄应以割取地上枝条为主,忌挖取地下部分,这样可以保证原料的纯度,也可以促使麻黄分蘖,提高生物量。第一次采割后一般需要生长二年后进行第二次采割,否则枝条幼嫩,有效成分积累少,影响医疗效果。但是作为工业原料,每年可采割1次。

适生范围

麻黄属植物约有40种,我国有12种,4个变种。

沙漠地带常见的有3种:中麻黄、膜果麻黄、草麻黄。

主要种特征及分布情况为:

膜果麻黄(E. przewalskii)高50~240cm,内蒙古、宁夏、甘肃北、青海北、新疆,种子千粒重2.1~2.5g;

中麻黄(E. intermedia)高20~100cm,东北南、华北、西北,种子千粒重3.5~3.9g;

草麻黄(E. sinica)高20~40cm,东北中部、华北,种子千粒重7.1~7.4g;

木贼麻黄(E. equisetina)高100cm,华北、西北;

藏麻黄(E. saxatilis)高20~60cm,西藏南;

丽江麻黄(E. likiangensis)高20~150cm,我国西南地区;

斑子麻黄(E. rhytidosperma)高5~15cm,宁夏贺兰山;

山岭麻黄(E. gerardiana)高5~15cm,我国西南地区;

单子麻黄(E. monosperma)高5~15cm,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细子麻黄(E. regeliana)高5~15cm,新疆;

矮麻黄(E. minuta)高5~22cm,四川西北、青海南;

雌雄麻黄(E. fedtschenkoae)高5~15cm,新疆天山。

开发价值

环境价值 麻黄适应性强,耐干旱,为干旱地区多石的山坡、山顶、干草原、沙漠、沙荒地优良的固沙植物。2a生的麻黄林地枯落物干重177kg/hm2,最大蓄水量仅为259kg/hm2。由于1~2年割1次,林地枯落物积累不多。

经济价值 麻黄属植物可用做薪炭材。肉质苞片可食用。在内蒙古、新疆及甘肃河西走廊,由于植物成分单纯、贫乏,可食的饲料不多,麻黄在春秋季节可作为牧草。

药用价值 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是我国提制麻黄素的主要原料。枝叶为镇咳、发汗的良药,且能止喘、利尿、化结。根可止汗。茎中含有麻黄素,用做发汗、镇咳喘息、下痢等药用。木贼麻黄的麻黄素含量在国产麻黄中是较高的,膜果麻黄的含量则较低。问题分析

华北地区草麻黄开发利用已有历史,资源枯竭,没有潜力可挖。西北地区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面积大,且有效成分含量高。随着国内外麻黄素组方新剂型不断开发,对麻黄素需求日益增加,生产效益十分显著。在上述背景下,近几年,在西北地区出现了挖麻黄热,致使荒漠地区麻黄被割取殆尽。但随之而来就出现了风沙飞扬、水土流失、江河淤积、农田被埋、村庄被围等环境问题。因此,今后应加强麻黄种植开发。目前,全国麻黄种植面积仍然很少,应当充分利用北方地区具有生产麻黄的良好条件,为农牧民发财致富开辟一条途径。从长远来看,人工种植麻黄前景广阔。

分享到:
上一篇:马齿苋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下一篇:甘草虫害的症状及防治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