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的别名有地苓、猪苓舞茸(日本)、野猪食、猪屎苓等。是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靠采挖野生供药用。由于自然资源逐渐减少,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近代医学证明,猪苓的菌核中所含的猪苓多糖B—(1-4)和B—(1-6)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对小鼠肿瘤抑制率可达99.5%,为抗癌效果较好的药用真菌之一,受到国内外医药部门的普遍重视。为解决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除注意保护现有资源,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扩大采挖面积外,对猪苓进行人工栽培、菌丝发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亦十分重要。
一、菌种的准备
1、孢子繁殖:7-8月间猪苓花(子实花)风干后揉成粉末,即成菌种。采收的猪苓花切忌阳光曝晒,防雨淋霉烂及烟熏等。宜随采随种,每穴下种粉3克,后以腐殖土覆盖。
2、无性繁殖:选择表面凸凹不平的且多瘤状的鲜苓作种苓,这种苓生长力旺盛,而且出芽多而快。为节省材料也可采用芽眼做种栽培繁殖。菌核的绿色或白色出芽处有蜜环菌的侵入,夜间可见荧光。为防止种芽风干,应包在湿布内,待地整好后,每穴放入一包有种芽的土球,以腐殖土深埋,埋实即可。
二、栽培方法
1、培育:选择微酸性、湿润、通气和渗透良好的沙质土壤,坡向西南或西北,坑深50厘米,长宽70厘米。一窝栽5根菌棒,棒长60厘米,直径10厘米左右。应事先培育,长有蜜环菌菌索,栽培时把掰的小块猪苓菌一个个地放在菌棒上菌索较多之处,稍微用力,使苓块断面与蜜环菌索和菌材紧密结合,以便猪苓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一根菌材上压放5-8块苓种。坑底要疏松,把菌棒均匀摆好,棒间距离6-10厘米,苓种放好后填腐殖土,轻轻填压,不留空隙,松紧适度,覆土10-15厘米,上面再盖些枯枝落叶,略微高出地面。
2、栽培时间:一般于春、夏季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季在8月下旬 至10月下旬。
3、培养菌材和菌床:用于栽培猪苓的树种很多,只要能长蜜环菌的都可以。常用的有青刚栎、栓皮栎、小橡子、白桦、红松等,树枝直径10厘米左右,锯成60厘米长的短节,晾晒10-15天,使散失20%-30%的水分,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棒粗砍四排,棒细砍三排。采用坑培,用长有蜜环菌的朽树根、树枝和栽天麻用过的老菌棒及菌枝作菌种。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下层3根新棒,2根老棒;上层5根新棒,覆土10-15厘米。一窝菌床栽两窝猪苓。栽培时把菌床挖开,上部5根菌材取出就近栽一窝,下部5根菌材在原地栽一窝。
4、栽后管理:猪苓栽培不用施肥,不用锄草,保持野生状态。栽后盖些枯枝落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要防止人、畜踩踏和鼠害。不要经常翻看,以免破坏它和蜜环菌及菌材之间的营养关系。
5、采挖时间:可于春季四、五月,秋季九、十月,边挖边栽。采挖野生的最好在夏末秋初子实体开放时节。猪苓是多年生真菌,菌核保持多年不烂,2年以后采挖也可。如果满足它的生长条件,有良好的菌材,温度保持在18-20℃,土壤含水量10%左右,微酸性,2年可以得到较高的产量,增加19.8倍。
6、收获加工:挖起后,去净菌核上的泥沙和蜜环菌菌索,晾干、晒干或烘干均可。1.8-2千克鲜猪苓可得1千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