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某事有足够的利益可图,就一定有人乐于也敢于去做,即使很可能害人害己。正是因此,多年来药材市场中的药材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其势头有增无减,该情况已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正在着力整治。本文总结市场中常见的药材造假的数种方法,以提醒药界同仁在购货时务必谨慎从事。
一、为增加药材重量而造假。
这种情况是药材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造假方法,而且很简单容易,一般有经验的药工细辨便很容易识破。此类方式从药效影响角度看,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对药材功效影响不大的。以款冬花为例,临床多用炮制品,分款冬花和蜜款冬花,现市上掺伪很多,多见的是掺、盐、滑石粉等。将或盐溶于水中,再喷洒于花上,从而达到吸湿的目的。从性状上就很容易鉴别,掺伪的款冬花较原药材色淡,味微涩,质地较硬而且脆,手捻之发涩,细看还可以看到白色的结晶颗粒,还可以根据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别,如加氯化钡水液,氢氧化钠水液等都可以产生沉淀,现象明显。掺盐的款冬花则在性状方面表现为,色较深暗,味咸,质重柔润,极易吸潮,有时可见白色结晶颗粒,理化方面可用硝酸—硝酸银溶液作沉淀反应等。如滑石粉掺伪,一般是直接散入花中,或混在水中再喷于花上,性状上变化明显,色较原药材淡亮很多,手感滑,其洗液呈乳白色,但是滑石粉的理化鉴别稍复杂,须在实验室完成,此处不一一介绍了;其二,对药材功效影响较大的。这种一般指把廉价药材混入较贵的药材中,而且两种药材的性味主治相差很大。举例如徐长卿,市场上经常把混入徐长卿中以增重,和徐长卿为同科同属植物,性状很相近,但是其功效截然不同,徐长卿具有祛风化湿、解毒消肿、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混用后药效如何可想而知。类似情况很多,此处须强调,虽然掺伪药材的性状相近,但是仔细鉴别还是可以分辨的,这就要求药检人员要有相当的细心和耐心了。
二、为缩短采收期而造假。
这种情况相对不常见,造假者需要一定的种植知识,而且要从源头作起。近年上市的所谓人形何首乌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例。这种“何首乌”据实验报道其原植物为黄药子,与何首乌功效完全不同,那么黄药子怎么会变成何首乌了呢?采收期又是怎么被缩短的呢?据知情人介绍,黄药子生长速度很快,何首乌较慢,大概差两三倍左右。有些药农为了获利快,制造了人形模具套,在春夏之交时把黄药子的根茎移植到模具中栽培,根茎随着模具套的形状生长,秋末,再把何首乌嫁接到块茎上,次年长出何首乌的藤苗,地下部分形状象人形,还要剪去须根,再将黑土涂在表面上,即可上市当人形何首乌出售了。这是纯粹的“挂羊头,卖狗肉”。其他较普遍的是,缩短采收期多指药农在某种药材的销售旺季或旺年早挖早采,当然也有刻意延长采收期的情况。但相比较而言,人形何首乌的造假法更取巧更离谱了。
三、为改变外观而造假。
由于长期以来,在药材市场的实际交易中,判断药材品质优劣通常还是根据性状,所以改变药材外观将劣质药材充当优质药材或者其他的药材冒充正品药材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了。劣质药材充当优质药材很常见,例如,发霉的胖大海,在销售前可将霉斑撞去,冒充正品胖大海。类似情况各种药材都有各自适合的简单方法。用其他的药材充当正品药材的情况相近。例如,鹿茸在市场上的伪品数不胜数,常见的是鹿科动物水鹿、白唇鹿、坡鹿等当鹿茸销售。仅以来自新西兰的水鹿幼角的加工成“鹿茸”来说明情况,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茸片涂油法,水鹿角的顶端所切的薄片,在上面涂成薄薄的植物油,使之有油光发亮的感觉,而且还可以增加重量约十分之一左右。其二是将水鹿角的“三沙”“四沙”部分切制成饮片后,因一般多为灰白色,商品的感官很差,于是造假者将已骨化的沙片用双氧水浸泡一小时后,捞出晒干,此时“沙片”颜色变为黄色或棕黄色,色泽鲜艳,容易迷惑购货者,误以为是优质鹿茸。
四、用提取完的药材造假。
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指造假者提取药材的有效部位或成分制成半成品出售,在提取过程中尽量保持药材的“原貌”,因为药材市场的药材购销目前仍以感官为判断的主要方式,成分的丢失与否目前很难确定。这也提醒我们中药的科研人员,如果药材的鉴定检验不和有效部位挂钩,或者说,即使与有效部位相联系,其检验方法也要尽量简单,切不可繁杂,只有这样才适于在药材购销过程中去实际应用。这种提取完再销售的现象例子很多,此处就不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