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利用退耕还林地套种中药材,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但必须注意以下五大问题。
品种适应性 选定的中药材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退耕还林地生长。由于退耕还林地一般为山区坡地,此类耕地多数土层薄、肥力差,易受旱。因此应选耐瘠薄、耐干旱、耐草荒的粗生易长中药材品种,如柴胡、留兰香、金银花等。此外,还须考虑海拔、朝向、土壤湿度、树龄大小等因素。如高山阴坡地可种耐寒喜阳的白芍、川芎;低山阴坡地宜种耐阴耐湿的鱼腥草、绞股蓝等。树龄小时,可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的丹参、留兰香等阳生中药材;树龄较大时,则必须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的黄连、黄精等阴生中药材。注意大多数中药材种植后3~5年均不宜重茬。
产品有效成分含量 有的中药材虽能在退耕还林地套种,产量也高,但有效成分含量却很低,商品性状差,这样的中药材就不能盲目发展。例如许多高山中药材,就不宜在低山种植。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简单方法,就是优先发展当地有野生资源且过去化验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品种。对引进的外地新品种,一定要先试验,确认其产量与含量后,再在类似生态区域内推广种植。
符合退耕还林政策 林药套种,目的是为了稳住退耕成果,更好地退耕还林,不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在选择套种的中药材品种时,首先应选择以收获茎、叶、花、果等地上部分为主、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中药材,如金银花、玫瑰花、木瓜等。其次,可选择种植后需多年才能收获或种后不必连年翻耕、地面绿色植被保持时间较长的中药材,如牡丹、芍药、留兰香、薄荷等。总之,在退耕还林地不能套种与政策有冲突的当年生地下根茎类中药材。
突出重点,统一技术标准现代中药材生产,必须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道路,林药套种也不例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通过认真分析、比较,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并按照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理想效益。
必须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林药套种,目的是为了在还林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讲究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林药套种在药材种类选择、种植布局、栽培技术、收获加工等方面,尽量按市场要求运作,既要发挥地方优势,又要注重市场变化;既要防止不问市场的盲目发展,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赶价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