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菊花斑枯病

菊花斑枯病

症状 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扩展后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5~10毫米,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清晰,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扇形。后期病斑上密生针头状细小黑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多时可聚合成大病斑,使叶片变黄、皱缩。发病严重时,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黑枯死,枯叶多悬垂于茎秆上而不脱落。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各主产区均有发生,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原菌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菊花壳针孢(Septoria chrysanthemellaSacc.),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叶或植株基部新芽上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至新叶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温度适宜时田间有雨露即可发病;喷浇后叶片湿润过夜或秋雨多,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传播蔓延,直至终花期不断加重为害。连续降雨或在闷热天气时降雨之后,病情会有明显发展。根头老的植株抗病性差;偏施氮肥使植株嫩弱,也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采花后割去地上部,并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及落叶集中烧掉;新栽培地要深翻土地,实施3年以上轮作。

2、选用健壮无病的母株新芽繁殖,以培育壮苗;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带出田外销毁。

3、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以保持株间通风透光,雨后及时开沟排水。

4、幼龄植株于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喷药保护,15~20天喷1次;老龄或发病严重植株,7~10天喷1次,视病情及天气情况共喷3~5次。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8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等药剂,注意采花前20天禁止喷药。

分享到:
上一篇:款冬褐斑病   下一篇:枇杷叶点霉斑点病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