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半夏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球茎。发病初期叶面背面病部周围呈水渍状,灰白色斑块。随着病情扩大,病斑由小到大逐渐扩大成同心轮纹或小斑点,似开水烫过,扩展后病部变为黑褐色,叶片发黄软化下垂,后期茎秆腐烂、致使植株倒折或枯死。湿度大时茎秆和叶片病部可产生断续白霉状物变成小黑点,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散发出腥臭味,严重时成片死亡。
二、病原
菌半夏病菌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恶疫霉菌侵染所致。恶疫霉菌在西红柿、黄瓜、洋芋培养基上生长快(温度25~30℃条件下2~3天)棉絮状白色菌落多而长,在茄子培养基上生长慢(温度25~30℃条件下3~4天)棉絮状白色菌落少而短,白色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无色无隔膜有分枝,适宜PH值酸性和中性,在酸性条件下最适宜。
三、传播途径
根据连作二茬或三茬调查结果看,该菌丝和孢子囊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但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4年,卵孢子是该菌进行初侵染的主要病原。病部产生孢子囊,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半夏叶片和雨水进入土壤侵染球茎,大多是孢子囊产生侵入丝,由叶片气孔多次侵入叶组织进行危害。
四、发病条件
病菌萌发侵染需要有露珠存在,气温在25~30℃高温持续6天,30%染病,高温持续10天,45%染病,高温持续15天,60%染病,温度和湿度持续时间长,越有利于病菌侵染,染病率越高,气温低于20℃,高于25℃需要增加结露持续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程度的侵染,否则,高温干燥或低温干燥侵染很慢或不侵染,据调查,我县进入7月初至9月初是发病的主要时期,特别是高温多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氮过多,通风不畅,湿气迟滞,土壤偏酸或施酸性肥料过多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五、防治技术
1、入伏多次耕翻,减少初侵染源,在入伏期间耕翻三次土壤,经充分日晒,该菌生活力降低,阳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发,从而丧失侵染能力。
2、合理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豆类作物一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子、西红柿、辣椒、洋芋等葫芦科、茄科作物重茬。
3、早上覆盖棚膜或遮阴网防止菌丝侵染,病菌借助风雨或结露才能侵入危害,因此进入六月底采用晚上覆盖棚膜或遮阴网,第二天早上露水散尽,去掉棚膜或遮阴网降低侵染机会,达到无公害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用甲托、百菌清、疫诺、达拉斯,在六月中下旬各喷防一次,进入七月每7~8天用代森锰锌、代森锌、达拉斯、疫诺喷一次,即可控制该病的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