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别名 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癞痢茶。药材白蔹,又名:菟核、白草、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旱黄钳、白天天秧。
二、 分布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药材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三、 植物形态、药材形状与生长习性
形态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状 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生长习性 白蔹喜阳亦耐阴,耐贫瘠干旱,不择土壤,日常管理简单粗放,只要及时浇水,生长期内每15—20天追施一次稀薄的液肥,即可生长良好。盆栽植株要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浇水要见干见湿,雨天要及时排除积水,以防过湿造成植株块根腐烂。若发现植株生长停滞,茎叶萎蔫,块根发软现象时,多半是由块根腐烂引起,应及时将植株挖出检查,如果腐烂的面积不大,可用利刀挖去腐烂部位,涂上少许多菌灵粉剂,晾干伤口后重新栽种。白蔹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叶质肥厚近革质,色泽浓绿光亮,且藤茎粗壮,生长旺盛。而在较隐蔽的环境条件下,虽然也能生长,但藤茎细弱,叶片呈薄纸质,叶色暗淡缺乏光泽,不易开花结实。因此,无论地植还是盆栽,应尽量选择在光线充足之处。白蔹耐寒,冬季地栽植株可自然留地逾冬,盆栽植株则应停止浇水,保持土壤微润,放在不结冰处即可安全越冬。
四、 种植方法
白蔹的栽培繁殖可采用种子播种或分栽其地下块根的方法。籽播可于10月份采收其完全成熟的果实,去除果皮后进行播种。采用此方法可获得大量的种苗,非常适宜大面积繁殖,但生长期长,管理较复杂,须2到3年后才能应用。观赏及小面积栽培易采用分栽地下块根的方法进行繁殖,其优点是成型较快、方法简单、管理方便。可于3—4月份于野外将刚刚开始萌芽的白蔹块根挖出,根据栽培需要选取后另行栽植。为保护野生资源,挖取时不可全部挖尽,应留下部分块根使其继续繁衍。白蔹耐旱、不耐水湿,栽植时应选择透水性好、富含腐殖质的肥沃沙壤土。地植的深度以将其块根掩埋为宜,盆栽可根据造型需要,一般以超过块根长度的三分之一。
白蔹生长过程中较易发生的病虫害有:
1、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及时喷洒50%多菌灵800至1000倍液进行防治。
2、根腐病:常因土壤过于潮湿引起,可切除病变部位,涂抹50%多菌灵处理。
3、红蜘蛛: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叶,盆植和庭院栽培宜选用低毒高效杀虫剂速灭杀丁或敌杀死2000至2500倍液进行喷杀。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